随着无人机技术逐步发展,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工业产品,无人机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战场的交战方式,尤其是最近两年,在一些战区出现了无数的无人机作战案例,甚至一些民用无人机也被用来投掷或携带爆炸物。在这种新的作战模式下,曾经作为地面作战核心的坦克反倒被推上风口浪尖,坦克无用论再次成为谈论的热点。
首先承认一点,无人机的使用确实对战场起到了很大影响,这从近期的一些实战就能看出来,不过无人机就能彻底取代坦克成为新的战场支配者吗?这倒未必,且看坦克百年来的发展史上都经受了哪些挑战再说。
坦克,就是为了承受敌方火力打击而生。坦克出现在一战时期,也就是大约一百年前,作为一种新式武器装备,它的任务就是承受住敌方战线上火力的打击,同时用自身携带的武器攻击敌人,为步兵打开一条进攻通道。
坦克的使用必然促成反坦克体系的诞生,K弹、S弹、集束手榴弹这些初级反坦克武器对坦克构成了最基本的威胁,一战后期德军试图构建包括反坦克步枪和反坦克炮在内的反坦克体系,不过随着德军的投降,这些计划都成了泡影。
二战时百万大军共进退,坦克在工业的支持下茁壮成长。在二战前、中期,坦克所要面对的最大敌人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首先就是敌人的坦克,因为坦克本身就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其次是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为代表的空中打击力量,然后还有反坦克炮(包括拖曳式和自行式)。二战后期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普及开来,成为战场上新的坦克杀手,逼得坦克兵们把钢丝床什么的都一股脑堆在坦克身上。
其实从二战中就能看出,坦克本身虽然是陆战的中坚力量,步兵的许多战术都是围绕坦克或者装甲车这类武器展开,但是坦克本身承受打击和吸引火力的属性仍然非常强,相比于其他兵种而言生存能力并不会增高,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玩命。
但是话说回来,二战前的反坦克体系相对还不够成熟,大家都倾向于传统的反坦克炮,在二战的实战中打磨出了空地一体的反坦克体系,天上有攻击机,地面上有坦克、反坦克炮、单兵火箭筒(燃烧瓶、反坦克手榴弹这类装备虽然也使用不少,相对这几种而言破坏的坦克更少),此时的坦克本身就“四面树敌”。不过坦克本身往更加厚重的方向发展,主流思想是用装甲堆砌的方法提升坦克的生存能力。
二战后的5、60年代,坦克受到新的技术威胁,它们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反坦克导弹,前者依靠动能击穿厚重的装甲,后者依靠破甲弹的金属射流穿透坦克装甲。
这一时期坦克发展呈现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如豹一坦克那样的装甲无用论,既然装甲已经防不住反坦克武器了,那不如只保留基本的防御力,完全放弃对穿甲弹的防护,用高机动和先发制人的战术来提升生存能力;另一种思路则比较传统,不管是穿甲弹还是破甲弹,它们的穿甲深度总是有限的,那如何在坦克身上堆砌更厚的防护装甲呢?复合装甲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以相对更少的装甲实现等量防御,事实证明这条道路完全可行,再配合间隙装甲,对地面反坦克导弹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当然需要坦克是完全体状态下)。
70年代,复合装甲坦克思路已经得到各国承认,原本许多装甲无用论者也不再提及此事,不过坦克既然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遭到的挑战自然不会少,天空中出现了武装直升机。
与对地攻击机不同,武装直升机使用更加灵活机动,它携带的机炮、火箭炮和专业的反坦克导弹都能对坦克造成威胁,就连很多非专业武装直升机接受改装后也能具备不错的反坦克能力。单就坦克本身而言,单独应付如A-10攻击机这类对手存活的希望已经足够渺茫,应付直升机更是一大难事。此时考验的并非是坦克本身,而是以坦克为中心的整个作战体系,固定翼攻击机、武装直升机不管再厉害,它们也有弱点,也有克制它们的防空炮、防空导弹等,坦克只要与友邻部队紧密配合,双方互补长短,就能存活下来。
上一篇:两次坠机出现人员死亡,美海军下令未部署航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