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兵器试验靶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唐银波(王慧崎摄影)
4月下旬以来,在湖南省组织的“工匠精神三湘行”活动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江麓集团三分厂科研攻关小组组长唐银波先后接受了《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红网等7家省级新闻媒体集中采访。
面对记者的采访,唐银波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了对工匠精神的领悟。他说,“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专心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在技术上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师傅们手把手地教导,同时也少不了自己刻苦努力。自己在技术上厉害了,并不等于完全成功,应该使身边的人都厉害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临时工成了技能大师
1994年,唐银波考入江麓技工学校铣工专业。铣工,也成了他选择的终生职业。 进入技校之前,唐银波已在江麓集团当了3年临时工。
1991年,唐银波初中毕业来到公司,准备接父亲的班。唐银波想,接班虽然能解决饭碗问题,但不能满足于此,还是学点过硬的技术好。
铣工加工范围比较广,加工类型多。模具、齿轮、涡轮以及不规则的零部件,这些随处可见的机械零部件,或许不少人认为是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不少都是铣工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铣削加工,其实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3年孜孜以求,1997年唐银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江麓集团录取。他到301车间当了铣工。
刚进车间时,看着师傅们将一件件毛坯变为一个个复杂而精密的零部件,唐银波羡慕不已。
师傅对他说:“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人加工出来;别人加工不了,你能够做出来,你就是顶呱呱的人才!”师傅一席话,使唐银波茅塞顿开:在企业,技术水平高才是硬道理。
成为技术顶尖人才,成了唐银波不懈的追求。进厂头几年,唐银波勤于读书、忙于实践,他给自己定下了“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的座右铭。业余时间,唐银波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理论、练技能上。他多次参加各类培训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2002年湖南省国防工业职业技能竞赛,唐银波初露头角,一举获得铣工第一名。
当时技能比赛汇集了湖南国防工业系统最优秀的铣工,唐银波不敢掉以轻心。他拿到竞赛题后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认真分析尺寸,研究消化图纸,精心测量毛坯,设计孔、槽位置,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调动实际操作经验,寻求合理、科学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路线。唐银波一举夺魁,获得“湖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和铣工技师任职资格,成为江麓当时最年轻的铣工技师。
2007年,年仅33岁的唐银波被评为“湖南省技能大师”,成为湖南省当时最年轻的、也是铣削领域唯一的技能大师。
从事铣工工作的22年,唐银波已成长为高级技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唐银波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他能利用普通铣床,凭着对刀具和设备的精准控制,在外形不规则、蛋壳厚度仅为0.2毫米的鸡蛋上,铣出一个圆,且不穿破蛋壳内膜。
“点子王”专挑“硬骨头”啃
攻坚克难,唐银波的点子多,被同事称为“点子王”。他那些金点子,往往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唐银波所在的分厂,承担着不少重点生产任务与科研创新项目。
身为公司铣工高级技师、分厂科研攻关小组组长,唐银波自感责任重大。2007年,公司承担了国家某重点工程关键研制项目。该项目一个重要部件——鼓形齿轮,是这个项目的“硬骨头”。
国内此类鼓形齿轮采用专用的设备加工,成本高。由于没有相关的经验借鉴,公司技术部门不知道如何加工,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公司技术部门联系到唐银波所在分厂。分厂负责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唐银波。
唐银波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应该有把握做得出来。”他反复研究图纸后,最终拿出了一套完整的加工方案。按这一套方案加工出来的产品,保证了产品精度,加工成本大幅降低,完全能满足用户要求。
这种“硬骨头”,唐银波“啃”下的还不少。在唐银波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发产品展示台上,一件密密麻麻凿有凹槽的薄板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他通过自己发明的工具加工而成的航天钛合金板。
上一篇:走近空难调查员
下一篇:没有了